集結 文化 x 童話 x 觀光 的觀光山城 釜山 甘川文化村 감천문화마을
台灣說詞~~社區總體營造 規劃的很仔細 ~~值得借鏡學習
這邊也是許多電視劇或電影取景的地方喔~~
釜山 甘川文化村 감천문화마을
特有的台地地形依山勢而建, 一層層一戶戶多彩的房舍
青山環繞. 面向著甘川港 視野清新寬廣
因為名字的關係...這裡的很多意象設計都用魚代表
另外結合童話故事描繪小王子與狐狸來到地球的故事
整個甘川文化村除了景色, 善用彩繪讓全村充滿色彩與生命力,
並結合"古蹟再利用" 置入科技.人文. 藝術創作..一步一景的說故事
交通:
釜山地鐵一號線 土城站 6號出口 向上直走至公車亭
轉搭巴士 1-1 或 2 或 2-2 號公車 감천문화마을 下車 甘川文化村
( 公車站名表上是 감천초등학교. 감천문화마을 )
山路較小所以都是小巴...觀光客很多所以公車旁也有標中文 甘川文化村
抵達後建議先去入口的旅客服務中心買份地圖.使用者付費一份2000韓幣
地圖內有介紹整個村莊內的景色巧思.及體驗活動, 購物及住宿
地圖內頁有標出建議徒步路線, 集章活動, 其中有三個地點蓋章可換明信片
按圖索驥蓋章 逐一參觀, 還可以換明信片..
明信片市價1張韓元500; 地圖2000元算下來真的不貴; 且不浪費資源
1
有些景點是戶外的意象...旁邊還特別搭"蓋章專用亭"
村內也有韓服出租專門店 也可以換上韓服邊逛邊拍照
村內住宿的地方不多...路邊的這家的外型很浮誇
從甘川文化村的最右邊 [天空之巔] 하늘마루 (景點編號 5) 拍的
從甘川文化村的最左邊 [金鐘秀水井] 旁的停車場 (景點編號 14) 拍的
移動的村莊 (景點編號 89) 展現模型展現甘川的房子及回憶
愛情鎖牆 (景點編號 63) 的旁邊
金色半月岭 (景點編號 77)
通過金色的夜景表現半月岭.天馬山.玉女峰 三座山和日落後的村景
文化村內處處可見魚的意象... 取名正是"穿梭於胡同的魚"
可惜許多牆邊的藝術創作因為被停靠的車輛擋住, 無法完整的拍出
細看這些彩繪真的很有心
白玫瑰 (景點編號 76) 玫瑰是沙下區的區花
彩虹綻放的村子 及 甘川的絕壁 (景點編號 83.84)
藝術家利用車道的轉彎坡道設計了3D彩繪
進入村內的巷道都很小...請大家要腳步及聲音放輕 , 不要干擾居民
為了引導觀光客前進發向..請大家跟著小魚的方向前進
或著跟著地上漆的顏色辨識步道
或著跟著地上貼的地磚色辨識步道 甘內小澡堂 (景點編號 26)
這個景稱為148階 沒有標在地圖可能是新繪的 (靠近景點33與69間)
特別的是: 由上往下看的彩繪與由下往上的彩繪 很不一樣喔...
很有趣吧
Let's fun? fun! 牆面創作歡迎遊客一起進入作品 (景點編號 64)
每個人都是小王子
村內的角落 都躲藏著住戶的巧思與幽默
汪汪與高個子 (景點編號 72)
甘川阿里郎 (景點編號 52) 呈現 甘川文化與歷史
和平之家 (景點編號 68) 甘川洞是因韓國戰爭形成的村子,
這個景點象徵著和平人類共榮的心願 有月亮屋及碗屋
四周的白牆上 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寫下心願
移動的房子 (景點編號 73) 展現朝夢想永不停歇努力奔跑的生活面貌
風之屋 (景點編號 70) 用線條展現風 鏡面回顧自我
光之家 (景點編號 74)
現代人 (景點編號 69) 通過不斷敲打的模樣, 說明現代人不停 的忙碌工作
蠢蠢欲動的村子 (景點編號 78) 展現村子的生命力
從甘內浦到村莊 (景點編號 80) 具歷史涵義的創作
甘川的天空 (景點編號 86)
太極道本部 (景點編號17)
1918年成立迄今有四千多名信徒聚集在此而建村, 1958年成立甘川二洞
小狗狗的家 (景點編號 81) 表現居民相互友愛的情感 (其實我叫他:老人與狗)
與流浪貓一起的溫馨日常 (景點編號 82) (我稱這個景叫 :外婆的貓)
甘川的英雄 (景點編號 90) 代表每位甘川人都是英雄都是主人
(重點是: 出口方向 要沿著他背後的牆上魚頭方向前進)
甘川黃土鹽商會 (景點編號 94)
(蓋章後, 換明信片的地方在對面的辦公室內)
盛裝幸福的菜籃子 (景點編號 95) 阿珠媽可以分我一點幸福嗎?
出口處是很大的牆面藝術 希望的信息
用2016個木頭魚承載著大家的希望組成, 樹下坐著很多老人家們 話家常
村內特色小吃...釜山有名的魚板
造型棉花糖
玫瑰冰淇淋
奇怪的 便便蛋糕
甘川魚麵包 (在景點編號25與78之間)
推薦大家吃看看~~ 魚派 很多種口味都很好吃喔 ..
甘川文化村內 特色小物主要是一些繽紛的明信片或掛飾
黃土鹽是這邊的特產
有許多DIY + 紀念品的商店
扭蛋機 也是地方特色與時尚兼俱. 不過太大顆要用旁邊鐵鎚敲才行
甘川文化村圖章地圖完成!!
因為天氣太好 邊走邊拍邊吃邊蓋章...大約花了4小時完成
大家來這邊玩可以多留點時間, 細細體會每個景點的用心安排